丰巢自提柜的问题,可谓由来已久,久拖未决。
从违规的不告而放,到带有诱导性的打赏制度,丰巢之前的问题,在很大程度上被自提柜本身的便利性所掩盖。相比之下,近期的“收费升级”,可谓终于激起了让丰巢不可辩驳的质疑——中青在线报道,“原先丰巢只会在快递滞留24小时之后才会跳出“打赏”收费的二维码,现在存放8小时就跳了出来。之前明确是“求打赏”的页面,一看就知道不用付,现在变成了支付页面。”
根基不牢,地动山摇。没有人怀疑快递末端服务的价值,快递柜收费本身其实也没有问题,问题是,在收费之前,不告而放已经侵犯了用户的自由选择权,换句话说,我并没有同意、甚至也并没有被提前告知要接受你的服务,既已侵权,还要让用户买单,理据何在?
涉嫌侵权还要收费,事出亏损扩大
丰巢的问题在于,丰巢不能为用户提供额外的选择项,因为没有人工站点等方式可供选择;丰巢更不愿提供这些额外的选项,毕竟亏损的压力日甚至日,而自提柜失去了用户基础,就等于失去了一切——事实上,丰巢之所在理据不足的情况下尝试收割用户,直接原因还是亏损局面难以扭转,自2015年成立的三年来,丰巢是持续亏损的,2016到2017年,丰巢科技的亏损更是由2 .50亿扩大至3.85亿元。
丰巢的问题还在于,丰巢本质上是顺丰一家的丰巢——今年5月,“通达系”在股权关系上全面退出。而事实上,即便在通达系退股之前,顺丰也牢牢把握着丰巢的控制权。与之相反的是,丰巢自提柜恰恰是顺丰自己用的少,而“通达系”用得多,这里面,其实就隐含了顺丰自身对丰巢自提柜服务模式的担忧。丰巢是站在通达系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,但在用户认知上基本上归属于顺丰,对那些享受到便利的用户们来说,口碑是给顺丰的;而一旦出现纠纷,让用户首先感到不满的,首当其冲的却一定是快递公司。
因为便利性,很多人往往乐于容忍丰巢的问题,但这恰是丰巢最大的问题。要知道,从营收增长、融资计划来看,丰巢仍处于扩张期,而隐患伴随扩张集中爆发的风险实际上也越来越大,毕竟,随着《快递暂行条例》、《电商法》施行,对消费者知情权、选择权带来保障,未经用户许可放入快递柜被严格禁止。事实上,今年4月,在一起因快递员省略与用户沟通、当面签收等步骤,直接将用户快递放入自提柜引发的用户诉讼案件中,丰巢就被用户质疑未经授权代收包裹,被指涉嫌侵权而获法院立案。
丰巢欠用户的自由选择权,市场正在还给用户
单一的自提柜模式,很难保障用户对多元化服务的需求,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;服务单一还要强势发力,那就只能牺牲用户的自由选择权。不过,在一个监管到位的市场,这样的局面却注定难以持久,而市场自身的力量,也迟早会将更多选项赋予用户、由用户按需选择。
其实,在丰巢模式并未真正受到监管约束之前,主打“按需服务”的菜鸟驿站2.0模式就诞生了。资料显示,不同于过于单一的自提柜模式,菜鸟驿站的根基是人工站点进行包裹服务,而随着智能柜的覆盖,“人+站+柜”的自选模式组合已经成型,对消费者来说,这意味着他们既可以选择驿站的预约上门服务,也可以选择站点或快递柜自取的服务。即便是在快递柜这项服务上,菜鸟智能柜相比普通自提柜不仅免费使用,还有刷脸开箱等更加先进而实用的功能。
事实上,失去耐心的“通达系”今年在丰巢全面退股,既是因为在丰巢没有合理的话语权,却要忍受丰巢亏损扩大,乃至为潜在的用户纠纷承担更多的风险,又何尝不是因为无法同心。“通达系”需要的是生态协同的合作伙伴,因此,在全面退出丰巢的今年5月,菜鸟与中通、圆通、韵达、申通、百世等中国主要快递物流公司达成战略投资协议,全力推进末端多元化服务。这里要看到,相比“通达系”在丰巢中所处的尴尬位置,他们与菜鸟的协同关系,已经经过了更高程度的磨合,因此,合作的推进必然更为顺利。
正如菜鸟生态在物流行业多方面的变革,菜鸟驿站基于用户自由选择权对末端包裹服务的升级,实际上正在成为这一服务领域的分水岭。毕竟,在商业伦理上,菜鸟驿站2.0体现了对用户基本权益的充分尊重,而在市场逻辑上,也远比单一的快递柜模式更加切合用户需求,那么,整个末端包裹服务领域的模式之变、乃至服务理念之变,可能就只是时间问题。
即便对于充分认可自提柜便利性的用户群体而言,他们也并非不重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,一旦他们发现的确可以有更多的选择,那么,对丰巢失去耐心的显然就不只是“通达系”,还有更多的用户。